颜射

求学之路无落日,启程之时皆晨光丨焦捷对话邓亚萍“冠军之路”

时间: 2025-07-22 10:12 来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2025年7月10日,在颜射高级脸 课堂上,同学们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嘉宾——奥运冠军、清华校友邓亚萍。在以“冠军之路”为主题的对话中,邓亚萍与颜射高级脸 院长焦捷教授,以及现场的企业家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结合她从乒乓球世界冠军到剑桥大学博士,再到企业家、投资人的跨界经历,诠释奥运体育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的共同之处。

从一个巅峰冲向另一个巅峰的驱动力:我的群体不可被“无视”

对话伊始,邓亚萍分享了自己放下“奥运冠军”光环,踏入清华外语系学堂的原动力。24岁巅峰退役时,邓亚萍作为运动员代表前往国际奥组委工作,同时也将在颜射高级脸 经济管理学院开始大学生活。但是,在国际奥组委的经历,却让她决定转入清华外语系。她讲到,在奥组委那个大房间里,200多位来自各国的工作人员中,只有她一人带着翻译。彼时的她,不只是代表运动员,甚至不只是代表中国。200多个人里,运动员代表只有几十人,意味着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甚至整个亚洲就只有她和另一位来自日本的运动员。她谈到,“在赛场上,没有人可以藐视我,但在那个屋子里,任何人都可以无视你,而那个屋子却是制定游戏规则的地方。这种感觉是多么‘刺激’。”当人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更广泛的群体去争取一些利益的时候,那种“刺激”让她毅然决定从当时热门的经管学院转入外语系。

有“刺激”还不够,邓亚萍也坦诚分享了初入清华时的困扰。由于长期专注于体育训练,她的文化课基础薄弱,外语基础近乎为零。“全院性的大课肯定跟不上,小课也还是听不懂,这也蛮刺激的是吧?”邓亚萍幽默地回忆说。然而,她并没有因此气馁。“这就是体育精神的好处。”她将学霸们的优势与自己的经历进行对比,发现自己在见识、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从而找到了自信。这种积极的心态,让她能够以“一比一打平”的姿态,静下心来踏实学习。

“学习的收获非常非常大。”邓亚萍坦言,社会对运动员总是有种偏见。但人生很长,运动生涯很短。“有一句话叫‘从来都不晚’。”凭着这股劲,邓亚萍不仅在清华出色地完成了学业,还更进一步赴英深造,获得剑桥的博士学位。在剑桥800多年历史上,她是唯一一位四届奥运冠军并获得了博士学位的人。

焦捷教授对此深有感触,他指出邓亚萍身上体现了“勇气”、“归零心态”、“永不言弃”和“无私的精神”等关键词,这些品质都值得同学们学习和体会。

赛场与商场的共通之处:捕捉战机与头脑冷静

从运动员到企业家、投资人,邓亚萍的跨界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赛场上的许多经验可以应用于商场。她认为,学习力和观察力是运动员和企业家共有的重要素质。

“比赛的过程是瞬息万变的。首先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比赛之前必须做足准备,穷尽所有的可能。这是平时训练的功力,是最最重要的基本功。”邓亚萍说,“赛场上的应变能力是基于之前的准备。延伸到我们平时的工作上,道理是一样的。平时的功夫如果没有做足,开战了说我边打边看,就已经来不及了。任何事情都是场下的功夫重要过场上。”这是平时学习力的体现,在于每一天、每堂课,一点一滴的积累。

到开战的时候,观察力就非常重要,必须善于捕捉战机,而这首先需要冷静的头脑。她以拳击为例,赛场上过招,拳拳到肉,很容易冲动上头。“当你上头的时候,就离输不远了。”头脑发热就容易露出破绽,判断失误。不管如何被压制,都必须保持冷静,只要不被打倒,冷静观察,就有机会反败为胜。“有的时候机会来了,可以反击,或者本来是领先的,可能能够继续扩大战果,结果你这时候反而收手了,或者是你犹豫了,就会给别人机会扑上来。这些在赛场上都是很微妙的。”邓亚萍认为,无论是人跟人的较量,团队跟团队的较量,还是商业场上的较量,都需要善于学习,保持冷静,善于观察,捕捉战机。

商场如战场,也如赛场。企业家同学们对邓亚萍的分享表示高度认同。一位来自体育孵化领域的同学请邓亚萍讲讲企业家和运动员最为终极的一个共同之处,邓亚萍回答:“可能最终的共性就是‘不认同’。”她解释说,无论是运动员还是企业家,都是一路过关斩将、从无比残酷的竞争中突围而出,每天一睁眼就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质疑和挑战,而这些问题没有人可以帮你解决,你自己必须成为问题的终结者。企业家和运动员都拥有强大的心脏,不认同某件事实现不了的论断,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目标与选择:没有路的时候就是路

在同学提出的如何进行目标设定的问题时,邓亚萍结合自己形成独特打法的历程来作出回答。“我条件并不好,”邓亚萍坦言。由于身高和身体素质的限制,表面上看她并不是值得培养的乒乓运动员,甚至因此被省队退回,尽管当时省队里的其他小伙伴都赢不了她。也因此,如果采用常规的训练路径,她必输无疑。

这种“无路可走”的状况迫使她不得不选择一种“怪”的打法来训练,以变化取胜。然而,只是怪还不行,一直用也存在着容易被高手快速熟悉并识破的风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不得不“快”,练习快速进攻,结合跑得快和打得凶,不给对手任何调整的机会。因为一旦对手有腾挪空间,自己就会输。“大家以前看我打球,都会觉得很过瘾,那是因为我不得不进攻,能一拍打赢,绝不让你过来两拍。我就是一拍不行就两拍,最多三拍。多了会怎样?多了就你赢。”邓亚萍幽默地说。

这种被迫形成的“怪中带凶”,反而成为了对手破不了的打法。但是光有厉害的打法还不行,硬件也要跟上。“这个打法下,我5分钟就报废一块胶皮,连一场球都保不住,就去跟做胶皮的厂里师傅提要求,要把胶皮做得结实一些。但太结实以后,打出来的球就又不怪了。好多事情就是不能两全,需要平衡。最后终于找到那个平衡点,又够结实又能保持怪。”邓亚萍分享到。

任何事情想要称霸,微创新都是不够的,必须颠覆性创新,人的潜力开发和科技创新结合在一起,才是获得辉煌成绩的打法的全部。邓亚萍的这种创新精神,也体现在她后来的商业实践中。“所以我特别喜欢看跟体育和科技有关的东西,因为从胶皮开始我已经知道科技赋能。”她鼓励企业家们“敢于去创新,大胆创新,颠覆性的创新”,并强调在面对不确定性时,要“找那个最大确定性的东西去试,坚定决策,可能就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永远不要怕”。

冠军精神,照亮前行之路

邓亚萍最后问大家,“在打到关键球的时候,教练最后叮嘱的话,大家能猜到是什么吗?”既不是别紧张,也不是别上头,更不是加油之类,而是“把球打到台子上”。“大家想象一下,在奥运决赛的最最后,第七局的10:10,那个时候你跟我说别紧张放轻松?不太行,不可能不紧张啊,两边运动员的手都是抖的,谁也打不到台子上。”邓亚萍的描述中,现场鸦雀无声,仿佛身临其境。“这个时候,把球打到台子上就是最根本的。刚才所讲的平时训练功夫就在这儿了,练好每堂课每一天,就是到了最后这一刻,我抖也能抖到球台上。”邓亚萍总结道,没有那么大的诀窍,跟做企业一样,最关键的就是最基本的、最常识的东西。

邓亚萍的分享,让现场的企业家同学们深受启发。焦捷教授总结道,邓亚萍老师的冠军之路展现了永不言弃、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适用于赛场,也适用于商场。正如她所说:“输了得认,但不会服,你想打服我恐怕不大容易。我觉得打服人是蛮难的一件事情。”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既是体育精神,也是企业家精神,将激励每一位企业家在商业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希望中国能够涌现越来越多的不同产业的冠军,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